台灣命運風水師協會

  交流園地
 

文章內容列表

發表日期_時間 文章標題 發表人 回應
2024/08/10
★【七夕】不是“情人節”,《勿想惡事》?★
秘書處
原文內容
★【七夕】不是“情人節”,《勿想惡事》?★

台灣命運風水師協會 許耀天理事長整理

☆8月10日,【七夕】!

【七夕節】又稱【乞巧節】,起始於上古,普及于西漢,鼎盛于宋代,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。

因為“牛郎織女”的緣故,【七夕節】成為愛情的象徵,成為現代人心中的“中國情人節”。

☆【七夕】原本是“勞動節”?

《玉燭寶典·七月孟秋第七》引用『崔寔』《四民月令》,記載東漢時期過七月七日的風俗是:“遂作麹及磨。是日也,可合藍丸及蜀柒丸,曝經書及衣裳,作幹糗,采葸耳也。”

在當天,人們要進行「採蒼耳、曬東西、造酒麴、炒乾糧……各種勞作」。

但這些風俗並沒有全部流傳下來——後世流傳最久、影響最大的,主要是曬圖書衣被。

『劉義慶』的《世說新語》,就記載了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軼事。

七月七日這天,東晉名士『郝隆』跑到太陽底下躺著。

有人問他,為啥這樣做?郝隆來了一句“我曬書”,秀了一番自己的學識。

七月七日曬書、曬衣服原本只是一項風俗。

在魏晉時期,北阮有一些富裕人家也會趁機“炫富”,曬出來的衣服質地特別好,光彩奪目。

後來,【七夕】逐漸演變成“乞巧節”,成為女性的節日,主要是祈求聰明才智和細心巧手。

當天,女子們洗漱完畢,換上新裝,用五顏六色的線、針、布等編制各種飾品,以此表示她們的心靈手巧。

《清異錄》裡就有這樣的記載:‘’七夕,女子結社,在庭中習詩誦書,謂之乞巧。”

☆【七夕】吉祥日,勿想惡事?

陰曆七月初七,不僅是【七夕】佳節,也是傳統中的“道德臘”。

且“七”與“吉”諧音,“七七”又有「雙吉」之意,因此古人云:“初七日勿想惡事。”

民俗古書中也有記載:‘’此日為道德臘,禁色欲,不思惡事,令人增壽。”

【七夕】這天是“道德臘”,古代的臘日是「祭先祖、百神的日子。」

這一天適合憧憬一些美好的事,說不定很快就會心想事成。

☆【七夕】什麼時候開始和愛情相關?

【七夕】和愛情產生關係,是發生在唐代的事情。

大詩人『白居易』寫下《長恨歌》之後,迅速在大江南北流傳開來。

“七月七日長生殿,夜半無人私語時。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。”一時風行成為年度熱詞。

自此以後,少女少婦們每逢【七夕夜】,便開始盛裝打扮,紛紛在月下秉燭焚香。

除了向織女祈願心靈手巧外,還期盼遇見良緣,或者許願婚姻美滿。

到了宋代,大詞人『秦觀』的一首《鵲橋仙》,才算是把愛情和七夕徹底綁在了一起。

纖雲弄巧,飛星傳恨,銀漢迢迢暗渡。
金風玉露一相逢,便勝卻人間無數。
柔情似水,佳期如夢,忍顧鵲橋歸路。
兩情若是久長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。

時至今日,很多人就只知道“中式情人節”,不知“乞巧節”和“拜魁星”為何物了。

☆【七夕】還是個“養生”節?

【七夕】除了穿針乞巧、喜蛛應巧、種生求子等祈福習俗外,還有一些養生習俗,體現了古人對健康的追求。

1、萍婆供奉

嶺南地區的人們,在【七夕節】時會用一種名為“蘋婆”的果子進行祭祀。

“蘋婆”這個名字是從梵文翻譯而來,傳說是三藏法師從西天取經時帶回來的。

由於它是在七月初七供奉的,所以也被稱為“七姐果”。

“蘋婆”果肉呈黃色,煮熟後放入湯中,變得香甜鬆軟,口感類似栗子,還有一股蛋黃的味道,非常美味。

2、儲水防病

【七夕節】的早上,人們會用新的水缸裝上井水,用來治療各種瘡腫,可以消除濕氣和毒素,對付多種發熱的病症。

【七夕節】的夜晚,人們還喜歡用盆子接月下的露水。

據說,它是牛郎和織女相見時流下的淚水,如果塗在眼睛和手上,可以讓人眼睛明亮,手指靈巧。

中醫認為,露水也可以作為藥物,可以用來煮制潤肺殺蟲的藥湯。

或者把治療皮膚病、寄生蟲的散藥調成外用藥,可以提高藥效。

3、五子強身

在【七夕節】,人們會向織女祈禱,祭品中有茶、酒、新鮮水果等,還有一種叫做“五子”的食物。

“五子”是「桂圓、紅棗、榛子、花生和瓜子的組合」,它們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,可以增強人體的健康。

人們在焚香禱告後,就會把“五子”當作宵夜來享用。

【七夕】《不止是》“情人節”,「這些老傳統」《別忘》!

回上一頁

ATMDF協會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!未經授權同意,請勿將內容及圖片複製及轉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