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《外交官》(The Diplomat)雜誌,6月10日發表一篇,琳達•范德霍斯特(Linda van der Horst)的專文,名為「台灣身份認同演化(The Evolu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)」,內容引述彭凌(Rosey Peng,她在ketagalan media曾發表一篇尋根探索)的親身經歷指出,多數人(包括她自己)的身份認同總認為來自中國福建,不過,早就傳說著,許多台灣人都有原住民血源。於是她透過不懈的尋根探尋(前往淡火、松山等戶政事務所多次調閱資料),才終於揭露真相,原來自己的外祖母,在日本時代就被註記為「熟番(‘cooked’ barbarian)」,該用詞係用來指稱,平地歸化的原住民。
2016年5月底,一項由台灣民意基金會(the Taiwanese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)公布的民調顯示,80%台灣民眾認定自己是台灣人,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只有8.1%,認為二者皆具者有7.6%民眾。台灣認同意識高比率增長,發端於1990年代;僅管當時多數民眾,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。例如學者Frank Muyard公布的民調匯整數據第156頁圖表顯示:1989年間,「中國人」,以及「台灣人又是中國人」的身份認同比率,兩者合計達78%;到了1992年,此一數值緩降至71.9%。
美麗島時代創辦英文版《台灣公報》的韋傑理(Gerrit van der Wees),也持類似觀點,認為「民主化腳步啟動台灣身份認同的新歷程。」這位目前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(George Mason University in Virginia),擔任(從家譜學角度)教授台灣史的前荷蘭外交官指出,從1980年代末期,因為民主化運動,催生了解除戒嚴體制,讓民眾有更多機會,重新發掘自己的身份認同;而且,伴隨民主化腳步,「台灣化」進程的開花結果,最終導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,在今年1月16日贏得大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