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內容 |
★<印度>「不纏女孩」<集體改名>!!★
(自由時報;2011/10/24下午01:38編譯張沛元/綜合報導)
『近300名印度版<不纏>(unwanted,台語「不要」)女孩』,22日在一場「官辦的改名典禮」上,正式<揮別帶有性別歧視意味的名字>,展開嶄新人生。『印度當局』希望能藉此協助「不纏」女孩重拾自尊,扭轉<重男輕女觀念所導致的男女比率嚴重失衡>。
◆285人領證書!開啟新人生!
285名精心打扮的「不纏」女孩,依序上台從『馬哈拉施特拉邦沙塔拉區官員』手中,領取寫有「新名字的證書」,以及一小束花束。「不纏」女孩揮別在印北方言印地語中意指不要的「Nakusa」或「Nakushi」的舊名後,有些人改名為「艾西瓦雅」(Aishwarya)等印度寶萊塢女星之名,另有些人則改叫印度女神「莎薇特莉」(Savitri)之名;還有些人走傳統路線,改名意指富足、美麗與善良的「斐瑟麗」(Vaishali)。
一名當初被祖父命名為「不纏」的15歲女孩,如今改名為「艾希米塔」(Ashmita,印地語意指強悍或堅若巨石)。艾希米塔說,現在學校裡的同學與朋友都用新名字叫她,這讓她非常高興。『提出改名典禮構想的沙塔拉區衛生官員帕瓦醫生』說,<就歧視女性而言,「不纏」是一個帶有嚴重負面意涵的名字>。
『倡議人士』說,『印度各地都有女孩』名叫「不纏」,這種名字讓女孩覺得自己沒價值,還是家裡的負擔。「拯救女童」組織的坎卡瑞亞說,當女童有這種「父母、親戚與社會都不要我」的想法時,就會覺得自己很糟而且心情低落;這些女孩應該受到照護、受教育與擁有財務與社會上的安全感,否則「不纏」惡性循環還會繼續下去。
「印度今(2011)年進行的人口普查」顯示,<該國男女比例失衡情況更加嚴重>;過去10年來,相對於每1000名6歲以下男童,女童人數從927人降至914人;「舉辦改名典禮的馬哈拉施特拉邦」的情況則更嚴重,相對於每1000名男童,女童人數從10年前的913人降至883人,『該邦的沙塔拉區的女童人數』更低到只有881人。
■不纏女孩
(Yahoo!奇摩;2011/10/24下午12:13)
「不纏」在<印度語>中指「不要的」,<在重男輕女的印度社會中,生女兒被視為賠錢貨>,因此,許多女嬰生下就被取名「不纏」,不受家人歡迎,意近台語「罔市」或「罔腰」。
「印度官方」日前舉辦<改名典禮>,近300名「不纏女孩」集體捨棄「帶有性別歧視的舊名」,隨心所欲另取「新名字」,終於拿到<象徵男女平等的新證書>,甩掉「不纏」惡夢。
■不再叫「多餘」!200多個印度女孩<一起改名>!
(中廣;2011/10/23上午07:30)
『200多個被父母取名為(多餘)的女孩』,<在孟買的一項活動上一起改名,迎接新生活>。
「印度社會極端的重男輕女」,<因為大家都只想生兒子,許多人懷了女兒就去墮胎,也有很多人蓄意虐待女兒,女孩的死亡率,永遠高於男孩,這也造成印度兩性嚴重失衡>,「印度現在的男女比例」是<1000比927>,。
『參加更名活動的285個女孩』,都名叫(娜庫莎)或是(娜庫西),<印地語的意思>就是(多餘的)。「星期六,她們盛裝打扮去領取新名字的身分證明,新名字是她們自己取的,反應出她們對人生的期許,每個人的想望各有不同,一致的是,她們決不願意被別人認為是多餘的」。
「印度人不想生女兒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,女兒出嫁父母要替她準備豐厚的嫁妝」,<許多家庭甚至於必須舉債,所以女兒被認為是賠錢貨,兒子剛好相反,娶妻的時候,可以替家裡增加財富>,「隨著時代改變,兩性平等的意識覺醒,觀念也在漸漸扭轉,不過速度非常緩慢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