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命運風水師協會
交流園地
文章內容列表
發表日期_時間
文章標題
發表人
回應
2011/06/29
●<道教文物:師公籠、關煞亭>「中研院民族所」<展出>!●
秘書處
原 文
原文內容
●<道教文物:師公籠、關煞亭>「中研院民族所」<展出>!●
■<罕見>「木雕關煞亭」重現<中研院>!
(自由時報;2011-06-28記者湯佳玲/台北報導)
<用來收納道士法器用物的「竹編師公籠」、祭解用的「木雕關煞亭」及特別為好兄弟照路的「普度公燈」>等「幾已失傳的道教文物」,<重現「中研院」>!
□<前研究員劉枝萬>捐「數千珍貴藏品」!
『高齡88歲的中研院民族所退休研究員劉枝萬』,窮盡畢生心力研究「台灣民俗文學與道教祭儀」,蒐集各式古物法器。2年前家中遭小偷,竊賊為「內行人」,專偷手繪的神明掛軸等「寶貝」,『劉枝萬』心疼古物遺失,心想:<與其讓小偷偷走,不如捐給中研院民族所典藏吧>!
『劉枝萬』捐贈了<1217件民俗文物、2090冊圖書及1014冊期刊>給「民族所」,也是「該所首度接獲大規模的文物捐贈」,特為其舉辦<8個月>的「扎根與傳承—劉枝萬先生文物及圖書捐贈展」。
『劉枝萬』的「寶貝」中,<竹編「師公籠」>與<木雕「關煞亭」>「幾乎在台灣已經絕跡」,<用來為好兄弟照路的「普度公燈」也相當罕見>。「師公籠」<早期被道長用來贈與出師的徒弟,有助其開業之意,今所見者多為金屬箱或塑膠箱,多作擺放法器之用,鮮少作為師徒傳承之物了>。
「關煞亭」為<祭解必備用物>,「現今已簡化為紙板印刷」。「祭解」是<「台灣民間常見法事」,認為「每年可能會碰到如車關、水關等不同的關卡」,因此要「安太歲、祭不同的煞星」,將衣物通過「關煞亭」,民間認為「可免除災厄、保佑平安」>。
□<幾已絕跡道教文物>,傳承「民俗之美」!
至於「普度公燈」,則是<農曆7月專門替好兄弟照亮回家的路,有時也可看見燈內放置胭脂水粉或香菸、鞋油,供路過的男女孤魂使用,充滿人情味>。『策展人之一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葉春榮』指出,<這3件文物今日幾乎已絕跡,彌足珍貴>。
『劉枝萬』表示,<道教有自己一套綿密的傳統與師承,希望宗教界與學術界擦出的火花,能讓民間信仰更發揚光大>。
■<師公籠、關煞亭>「道教文物」<稀有典藏>!
(中國時報;更新日期:2011/06/28 02:54 李宗祐/台北報導)
「道教」是「台灣民間主要信仰之一」,<過去常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,如今成為我國最高學術殿堂研究典藏瑰寶>。『台灣民間信仰研究先行者劉枝萬』捐出<上千件道教珍貴文物>給「中央研究院」,從<瀕臨失傳的竹編「師公籠」、木雕「關煞亭」>到<收魂用的「紮草人」>,昨日(2011/06/27)在「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」展出,吸引<近百位學者及資深道長「朝聖」>。
『劉枝萬』<民族所研究員退休>,為『國內最早研究道教的學者』,今(2011)年高齡88歲。他昨日(2011/06/27)語重心長地說,<「乩童」也是種「文化」,世界很多民族都有乩童,不只台灣才有,但台灣對道教文化還是不夠重視,在文化保存方面,落後先進國家很多。「日本」就把「尪姨(女乩童)」當作文化保護,讓他們過很好的生活,「我們要努力合作,讓包括道教在內台灣民間信仰以發揚光大」>!
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」昨日(2011/06/27)舉辦「劉枝萬先生文物捐贈」儀式,不但由『所長黃樹民』親自主持,『國內鑽研民間信仰的學者』更讓會場坐無虛席,『台灣道教南北三大道長李松溪、朱堃燦和陳茂墘』也應邀觀禮,凸顯『劉枝萬』在「國內道教」的崇高地位>。
『台灣民俗信仰學會理事長吳永猛』表示,<『劉枝萬』不但「建立台灣民間宗教研究體系」,「以中日文出版的論文與著作」更「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道教重要參考文獻」,「美國哈佛大學」甚至「把劉枝萬的著作列為經典收藏」>。
『民族所副研究員葉春榮』說,<「師公籠」以「竹子」編成「外殼」,再「用做簑衣的棕櫚絲襯底」,其他博物館都沒有,「劉老師捐給我們的這個最少有50年的歷史,很珍貴」>!
<這個竹編「師公籠」>是「『研究台灣民間信仰超過40年的劉枝萬』在「退休10年後」,決定「捐給中研院的上千件道教文物之一」」。『葉春榮』表示,<傳統是道長送給徒弟的「出師」禮,代表徒弟可以獨立了,有薪火相傳的象徵>。
「另一個瀕臨失傳的珍貴文物」是<木雕「關煞亭」>,「現在全台灣恐怕都看不到了」,『葉春榮』說,<我問過『道教最資深的李松溪道長』,連他都沒有看過>!「關煞亭」是<廟宇在農曆過年舉辦「祭解」儀式,幫信徒解厄必用的法器,依每年生肖沖煞和犯太歲,把煞星關在裡面,由道士拿著信徒的衣服從前而後穿越而過,象徵「過關」、消災解厄,祈求來年平安>。
回上一頁
ATMDF協會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!未經授權同意,請勿將內容及圖片複製及轉載!